美国硅谷银行的倒闭,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凡是极高杠杆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地产、金融衍生品),在利率剧烈波动的压力测试下,表现得极为脆弱,几乎不堪一击。美国硅谷银行的倒闭是最新的例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英国巴林银行、美国雷曼兄弟、美林证券都难逃这个魔咒。
银行为什么不抛弃极高杠杆的经营模式呢?道理也极为简单:现代银行主要盈利来源就是净息差,如果抛弃极高杠杆,净息差很可能大幅下降。在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等硬性成本约束之下,离开庞大的成本低廉的借贷资本的帮助,单凭股权资本,银行几乎没有盈利的可能。以美国硅谷银行为例,它必须在保持流动性(几乎没有利息收入)和获得风险收益(较高的贷款利息和可能的坏账损失、较长的贷款回收期并存)之间保持平衡。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压力下,硅谷银行的贷款客户和存款客户同时受到了高利息之苦,可以说硅谷银行是腹背受敌,存款流失、贷款回收遭受了双重打击,急迫的融资计划还未实行就已经胎死腹中。
从美国硅谷银行这个鲜活例子里,我们看到: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就是毒药,在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时刻,保持较充裕的现金流水平应该放在第一位,哪怕是遭受贷款利息损失也在所不惜,活下去比取得利润更为重要。不然的话,在严峻形势下,坚持利润第一反而是下下策。与其在还有报表利润的情况下倒闭,还不如用暂时的亏损换得长久的经营。暂时亏损并不可怕,在经济形势稳定时再把失去的利润赚回来就是了。
美联储都在牺牲经济增长换取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对市场主体来说,现金为王显得更加重要:以暂时亏损换得宝贵的流动性在这种市场极端考验下就是值得的。金融的确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但在危急时刻,现金流动性才是企业的血脉。一定要仔细盯住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坚实的非现金资产,比如投资性地产、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不可琢磨的加密货币、看起来令人垂涎欲滴的投资项目。
最后,借用一句话充满深刻哲理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硅谷银行是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最严重的银行倒闭事件,因此市场格外关注它是否会成为导致全球金融出现重大系统性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可是,个人觉得这样的担忧为时过早。
首先,导致硅谷银行倒闭的原因不是有毒资产,而是在美联储大幅加息下的长期资产错配。就源头来看,是可控的人祸所致。美联储在执行鹰式加息时,当真没有考虑到当前这种情况么?个人以为可能性不大。毕竟只要看过《压力测试》的人,就会对盖特纳找几位金融大佬咨询的细节并不陌生。即便美联储的技术官僚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连锁反应,这些大佬也不会集体忽略该风险。
其次,就算美联储方面完全没有预判到该风险,它依然能从现在开始梳理风险敞口,从而人为进行干扰。假如风险过大,那么美联储方面采取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重新释放流动性。如果风险不大,那么该加息还继续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