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的防川,也被誉为东方第一村,防川是吉林省距离大海(图们江出海口即日本海)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只有9点6公里。
这里有一个喀秋莎雕塑,有首苏联歌曲《喀秋莎》与防川有紧密的联系,因为它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历时13天)的时候日本与苏联在防川打了一仗,因为防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图们江的出海口,当时侵占我过东北的日本和苏联都想侵略这个地方,最后日本打输了。
日本和苏联打仗这个战役叫張鼓峰战役,这里漫山遍野开满了梨花,傍边就是图们江从日本海吹过一些薄雾,这个地方很美,喀秋莎歌曲的第一句:”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就是这一片开的梨花。”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就是图们江飘来的薄雾。
它本是一个诗歌,当传回苏联国内,有一作曲家谱上了音乐,成了一首歌,当时并没有流传开来,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才开始流传至今。
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很多人都听过,但是您可能想不到,这首歌曲源于张鼓峰事件,而张鼓峰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这边属于中国的国土上,日俄却纷纷去争夺,最后发生张鼓峰事件,也让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诞生了!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苏联红军战士伴随着这首旋律优美、充满激情的战争爱情歌曲走向了前线。在苏联最危难的时候,《喀秋莎》给了苏联前线战士热情和勇气,激发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了他们战胜法西斯的巨大动力。
《喀秋莎》一歌虽然成名于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但它的前期创作于1938年,也就是卫国战争爆发两年前。关于《喀秋莎》的诞生地和创作依据,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没有详细说明,苏联时期关于《喀秋莎》歌词的创作背景流传着二个版本。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图们江说”,认为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就是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事件”中有一位姑娘名叫叶卡婕琳娜·阿列克谢耶娃。小名即喀秋莎。喀秋莎出生于1911年,从小喜爱手风琴演奏,能歌善舞,喀秋莎长大后,嫁给了从军事院校毕业后分配至哈桑地区边防部队的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并随军前往了丈夫的驻地。(照片为日本朝鲜驻屯军从这里踏上进攻张鼓峰的战场)
1938年夏天,张鼓峰事件发生后,喀秋莎自告奋勇前往军队医院工作。在那里,她对战士进行急救、包扎伤口、代写信件、照料重伤员。而她的丈夫阿列克谢耶夫就在哈桑湖前线进行战斗。1938年秋,喀秋莎和她的丈夫被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勋章。
“张鼓峰事件”在苏联引起了极大震动,喀秋莎的事迹在苏联各大报纸广为刋登。"图们江说”认为,虽然第一半部分歌词创作于“张鼓峰事件”之前,伊萨科夫斯基在回忆录中曾谈到,他最终向作曲家交出了先后七份不同的《喀秋莎》样稿。
因此,“图们江说”认为:美丽的喀秋莎、柔曼轻纱笼罩的图们江、漫山遍野的苹果梨花、翱翔的草原雄鹰,以及遥远的边疆战事等元素,都构成了当时图们江地区独特的景象。
《喀秋莎》究竟具体诞生在哪里?这也许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历史问题。但是写祖国的主题,写保卫祖国免受敌人践踏的主题,写保卫祖国边疆的主题无疑应该是首当其冲永恒的主题。
《喀秋莎》用它精妙的歌词和欢快的旋律生动展现了边防战士保卫祖国的责任、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人民的爱国情怀。它让人们感受到了自信、勇敢与希望。在战争年代,它鼓舞着人们英勇奋战保家卫国。而在和平年代,它也时刻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保持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喀秋莎》作为经典传唱了80余年。后人围绕《喀秋莎》诞生地的争论,与其说是希望得出一个结论,不如说是在向这首伟大的歌曲致敬,并通过《喀秋莎》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永远延续传承下去。
也有一种说法,称喀秋莎这首歌的正真由来是苏联占领了中国的珲春后,苏联诗人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灵感而写的,后来广泛流传,当作爱国歌曲,但是这首歌的来历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耻辱,我觉得歌曲表达的含义应该超过其来历吧,况且,当时张鼓峰战役是苏联击退日本的扩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至于苏俄前后对我国领土的侵吞,与歌曲所表达的含义之间的关系,各有各的理解吧!
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