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家庭结构等变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制度化有效应对。”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兰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韩琳表示,在这一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意义重大,需要加快推行并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特别是计划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韩琳说。
在临床工作中,韩琳观察到,有长期护理需求的患者数量大,“到医院挂号的患者依据程序可进入医保报销体系,但上门在家护理则不能由医保负担。目前,医保已经完全覆盖,但对于长期在机构进行护理的失能、半失能人群来说,长期护理的费用仍然有待保障。”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布过程分为2016年以前的初步探索、2016年至2020年的开始试点、2020年以后的扩大试点三个阶段。“以上海为例,自2016年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来,有近40万长期失能老人享受到了长护险照护服务。”韩琳说,如果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全面推行,失能、半失能人群的护理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因此,要总结现有试点经验,探索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路径,尽快在全国推行。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策是关键。”韩琳建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衔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统一化、标准化建设;完善政策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金融服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划清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与资金使用,根据不同城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实行多元筹资运行机制。
调研中韩琳发现,农村地区居民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大。“要探索建立村民参与运营的自助-互助型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用活农村赋闲劳动力,充分发挥村民互助、邻里互助以及家庭照护作用。加快设立和普及村级护理中心,完善农村医疗护理资源配置。”韩琳建议。
此外,在加强养老服务产业、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及科技赋能提高长期护理服务能力等方面,韩琳也提出了建议。
“要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评估、服务、监管体系,让长期护理保险的每一笔钱都能用在刀刃上,让更多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得到保障,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韩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