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 理响中国 | 改革开放为什么“行”: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理响中国 | 改革开放为什么“行”: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四十五余载激流勇进,在世界版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东方传奇。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改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

中国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四十五余载激流勇进,在世界版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东方传奇。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改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新一季“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推出《理响中国
|
以“理”服人:改革开放为什么“行”》,五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资深教授,带你解码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智慧”。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李蕾,讲述“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李蕾。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改革开放为什么“行”: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三四十年前中国家庭安装电话需要花费3000元到4000元钱,相对于当时城镇职工每月不足500元的工资,这个价格可真不便宜。那么,今天我们装电话要花多少钱呢?答案是不花钱,而且电信公司会免费赠送电话机、调制解调器等硬件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年轻人根本不想装电话,因为用手机通讯更为方便快捷。改革开放之初,装电话之所以价格昂贵,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的通讯技术全部依赖进口,用行业内的话讲叫
“七国八制”,七个国家八个系统,可是就是没有我们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就没有产品的定价权和市场的话语权。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今天我国的通讯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5G移动通讯核心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率先实现了规模化的应用。一部小小的电话机在(改革开放)45年间(1978-2023)的变迁,折射出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由弱到强,由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是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美好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

纵观世界的发展历程,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18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机器普遍地替代了人的体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量子论、相对论的科学突破催生了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核能、计算机和互联网为里程碑的多轮技术革命浪潮,孕育了一大批的新兴产业。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正是抓住了科技革命难得的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率先完成工业化,成为了现代化的国家。

1978年,在改革开放大航船即将起航之际,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动力。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实施,提出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45年(1978-2023),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就,我们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巨大的成就首先表现在一系列亮眼的数据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为2022年的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上升,居于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万亿元;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54%,超过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科学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成就还表现在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大幅度跃升,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如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核电技术等。同时,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造福社会,“润物细无声”地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科技让生活更加美好。

这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重离子治疗设备被称为“癌症杀手”,经过加速器加速后的重离子可以直抵病灶,然后集中释放能量,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作用。重离子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小,患者承受的痛苦小,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先进放疗方法。在甘肃武威建成的首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95%以上的零配件都是国产的,价格仅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1/3,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疗成本。这是中交集团在北京市东六环的入地改造工程,采用的超大口径国产盾构机将7.4公里的道路完整地搬入地下。这台盾构机的总重量超过了4500吨,最大开挖直径超过16米,每天可以向前掘进24米。昔日,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的东六环,不知不觉间“潜入”了地下,地面将会被改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国产盾构机在地下垂直方向也能大显身手。这是上海市静安区的城市地下智慧车库,这个由中铁十五局建设的项目,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大直径的垂直掘进机,在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区打造出地面1层、地下19层的立体停车场,地面占地面积仅为286平方米,有304个停车位,通过手机APP和AGV搬运机器人存取车辆,存取车的时间平均不超过90秒。回顾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能够看到,是科技创新为改革开放注入强劲的动力。那么创新的动力之源又从何处来,为什么改革开放45年间(1978-2023),我国的科技创新可以从比较低的起点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快速地追赶,后发而先至?我想,动力之源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向体制机制要动力——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对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中长期和年度工作安排做出科学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安排,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组织调动科技资金、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和市场资源,实现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换道超车和变道超车。以移动通讯技术为例,2000年我国提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标准,得到国际电信联盟的认可,成为联盟向全球发布的3G标准之一。但是,同美国、欧洲的标准相比,我国的3G标准起步晚、积累少,更为困难的是缺乏产业配套,从技术测试到终端产品再到通信服务几乎全部都是空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中国仅凭技术标准就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决定,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3G技术标准的商业化应用,在政府的推动下,举全国之力,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路子,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在3G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又提前布局了4G的技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乘势而上,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弄潮儿。5G时代,我国已经成为领跑者,在技术标准、专利申请和市场应用开发等方面都是全球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

第二,向市场应用要动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经济概念而非简单的技术范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发明新产品、运用新工艺、找到新的供应来源、开辟新市场、推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都是创新的形式。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不同,发明是根据实践应用的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术创新则是为技术发明找到用户,并且用户愿意为创新支付报酬。从3G到4G再到5G的移动通讯科技创新中,我们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整合协调产业资源,促进中国标准的快速产业化,形成了以中国企业为主体,国际企业积极参与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国产化推动了国际化。

第三,向创新主体要动力——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科技创新项目决策、资源投入、研发组织和成果转化的承担者。改革开放45年间(1978-2023),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成长起来,无一不是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以创新领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市场竞争领先。政府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充分结合,让机构、人才、设备、资金和项目都活跃起来,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目前面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寻找新引擎、新动能。改革还要不断深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科技创新的动力还需不断增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在人工智能、低碳技术、量子技术、生命工程等前沿领域,找准突破口,下好先手棋,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投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136n.com/chuang/2024/0319/853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作者戴笠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