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你我贷为您盘点:央行支持股市新工具落地,利好!

你我贷为您盘点:央行支持股市新工具落地,利好!

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了一项重要举措——正式设立“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

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了一项重要举措——正式设立“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这一创新机制旨在通过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及沪深300成分股等高质量资产作为抵押,从央行换取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从而增强这些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和市场投资灵活性。

据悉,首期操作规模设定为5000亿元人民币,并保留根据市场情况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的可能性。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所有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申请,享受这一政策红利。

此举推出,是央行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号召的具体行动。它不仅体现了央行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也标志着我国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回顾此前,央行行长潘功胜在9月2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已预告将于近期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简称“互换便利”)

支持以上机构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票,增强自身融资和股票投资能力。

此工具的正式落地,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创新工具不仅技术复杂、涉及面广,更对政策协同性和执行效率提出了高要求。然而,正是这样的挑战,促使相关部门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政策红利能够精准惠及市场参与者。

有专家指出,互换便利作为一种长期制度性安排,对于提升资本市场韧性、抑制市场非理性波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该机制的推出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它还将激发非银机构的参与热情,提高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的传导效率,进一步平衡和优化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发展格局。并且在将来,随着互换便利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加稳健、高效的发展新局面。 此次初期规模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旨在向资本市场注入数千亿级别的强劲动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官方信息,这一计划的首批操作规模设定为5000亿元,所筹集的资金将专款专用,直接投向股票市场,以激发市场活力。未来,根据市场情况,这一操作规模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回顾历史,类似的互换机制在全球范围内不乏成功案例。例如,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创新性地推出了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允许主要交易商以流动性较弱的证券作为抵押,从美联储借入高流动性的国债,有效促进了市场融资,显著提振了市场信心。这一机制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也再次被成功启用。

而在国内,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推出了央行票据互换(CBS)工具,允许一级交易商用银行永续债交换央行票据,此举极大地改善了商业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状况,为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了有力支持,成效显著。

业内专家指出,通过此次互换便利操作,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将手中流动性不佳的资产转换为更易流通的国债或央行票据,从而更便捷地在市场上进行回购或融资操作。重要的是,这一过程采取的是“以券换券”的方式,并未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因此不属于量化宽松政策范畴。尽管不直接投放基础货币,但根据国际经验,此类措施对于迅速稳定金融市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此前,随着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的深入实施,市场生态环境就得以持续优化。监管部门坚持严格执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截至8月末,已查处违法案件577件,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未来,将更加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努力在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等领域树立更多示范性案例。

此外,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也在加速推进。2023年度,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到2.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彰显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态势。同时程序化交易管理得到加强,市场功能保持基本稳定,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节奏合理有序。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步伐坚定不移,已发布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市场服务措施,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

创投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136n.com/yejie/2024/1024/19366.html
下一篇

作者: 作者戴笠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